抢抓人口回流机遇 加快县域人才集聚
发布时间: 2024-10-03      来源: 大国人才      浏览量: {{readNum}}

全国有2800多个县(市、区),其中县(市、区)总体人口规模超达7.48亿人,是人才工作的主阵地之一。近年来,我国人口向县域回流趋势日渐凸显,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,更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阶段。县域应抓住人口回流机遇,发挥市场和产业优势,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功能,加快人才集聚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、创造较好人才生态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引领与支撑。

人口回流的原因

县域人口回流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政策导向、经济发展、技术进步、个体选择等。

国家政策支持。构建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推进强省会战略、内陆地区建设开放高地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,这些国家和地方各层级的战略举措形成了政策动能,合力助推人口向县域回流。继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后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“培育发展县域经济,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,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”。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,县域发展不仅获得了与都市圈、城市群同等的重要地位,更获得了“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”的定位。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各级政府均出台政策措施,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、向县域流动。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国家和地方均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,乡贤、退役军人、大学生等人才返乡创业就业,吸引了一部分具有资本、资源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回归。
经济发展需求。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各类人才需求日益增长。农旅融合为县域创造了新的人才需求,如文化旅游设计师、乡村旅游导游、农家乐经营者、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新媒体销售等。长三角地区几乎所有县域都设有创新中心、专业研究院,对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需求也很大。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这些人才来推动,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。
技术进步减小城乡差距。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,拉平了以前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,也滋生了很多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工作模式和新型消费。居家办公、远程办公、灵活办公越来越普遍,部分领域人才无需迁居大城市就能从事高收入工作,这也让一些人才选择留在县域发展。
县域生活品质提升。随着国家高铁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县域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,县域的生活条件得到快速提升和极大改善。而大城市出现的直播电商、轰趴馆、围炉煮茶等新经济、新消费,也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广大县城。县城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吸引青年人才返乡。
个体理性选择。一部分人群,特别是中老年人出于对生态环境、生活质量及家庭团聚的需求,开始重新审视城乡生活的平衡点,主动选择回到生活环境相对较好、生活成本较低、亲戚朋友较多的县域定居。
县域集聚人才存在的问题

各地在吸引人才回流的机遇中,都因地制宜想了很多办法,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。但从总体上看,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
人才战略缺失。部分县域开展人才工作时存在人才战略缺位,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长期人才发展规划,往往过于追求短期政绩而不注重实际效果,对人才需求结构、层次和发展趋势缺少前瞻性研究。客观上导致县域人才政策不稳定、变化大、执行难,让人才产生疑虑,降低回流意愿。
过度竞争出现。在区域发展和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,因为种种原因,不同县域为吸引人才回流,往往通过政策加码、比拼待遇、降低人才标准等方式进行恶性竞争,不仅导致资源浪费,还会影响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与稳定性。
产业结构单一。大多数县域往往存在一业独大的问题,风景好一些的县城往往过于依赖旅游业,有的县城过于依赖传统的资源行业,缺乏多元化、有竞争力的产业布局,对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没有足够的扶持政策,使人才难以找到适合发展的平台,限制了人才的流入。
文化氛围缺乏。少数县域环境中还存在封闭、排外的文化心理,缺乏开发包容的文化氛围,不利于吸引外来多元人才的加入和交流融合。一些县域城市忽视人才参与决策与社会融入,致使人才缺乏归属感,最终不利于人才长期留驻。囿于意识观念和资金条件,部分县域城市忽视供给商务、学术、交友等高品质交流平台,导致稍高层次人才对县域生活有一定落差感。
熟人社会束缚。相比一线二线城市,大部分县域或多或少存在熟人社会现象,个人创新创业、人生规划、生活选择等往往受到关系网的制约。人才如果想要在当地发展,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已有的关系网络,但往往新的想法和做法会受到来自既有社会关系网的压力和阻力。在熟人社会中,人才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再有好的发展。这就会降低人才在县域工作生活的满意度、体验感、获得感。
县域加快人才集聚的建议

抓住人口回流机遇集聚人才,县域城市需要在发掘自身特色、创新产业模式的同时,注重提高服务水平,打造良好的宜业宜居环境,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,形成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的县域人才集聚机制。

注重人才规划。县域应以五年左右为一个发展周期,综合考虑产业和社会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拟定科学的人才战略。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,关注特色产业、布局未来产业,找准人才供需缺口,精准推行特色人才战略,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推动人才集聚。
完善人才政策。县域党委、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,制定出普惠性的人才政策,这些政策不需要高大上,也力戒只是砸钱,核心是根据返乡人才在县域创新创业中的痛点、难点和堵点来设计,比如对返乡创业人才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,帮助他们做好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等。政策设计原则是求实效、普惠性、易申请、可兑现。
发展特色产业。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,如现代农业、特色手工业、文化旅游、环保科技等,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,使人才能够在县域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。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,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。
拓展县域双创平台。不同于大城市专业孵化平台和产业园区,县域在建设双创平台时切忌平均发力、遍地开花,而需要根据自身优势,集中人才、物力、财力打造双创中心示范区。这个区域可以是传统的中心城区,也可以是新区,核心在于既有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和生活场景,又能集成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,发挥县域沟通便捷、创业成本低、生活半径小的优势,与大城市错位竞争,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入驻,以高品质的平台推动人才集聚、以人才集聚促产业集聚。
搭建交流平台。线上线下相结合,加强县域内外人才的交流互动,组织相关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、乡贤进行研讨交流,促进信息共享和合作对接,既能让在县域发展各类人才了解最新的动向与前沿的发展趋势,又能吸引更多在外人才关注甚至回归县域发展。
优化县域文化。培育宣传和推广本地特色文化,采用多种方式丰富文化活动,塑造县域独有的文化自豪感、增强人才县域的认同感。推动县域由熟人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,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提升服务意识,增强市场主体活力。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、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,让人才能够在县域舒心生活、专心创业和安心发展。
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。发挥县域相对成本低的优势,完善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,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,服务好人才的关键小事,解决人才后顾之忧。
来源:大国人才

 

 

“人才临沂”公众号
临沂人才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