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临港区:构建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
发布时间: 2023-12-17      来源:      浏览量: {{readNum}}
 

临港区与莒南县立足产业优势、资源优势、区位优势等实际,创新构建政策共通、人才共引、平台共建、资源共享的人才发展合作机制,推动两地区域协同发展,在全市率先打造人才“一体化”发展先行区。
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作为山东省布局的钢铁产业重要承载地和“以产出支撑全市进位的强劲增长极”,今天的临港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人才、重视人才和渴望人才。如何才能招才引智,满足产业发展需求?临港区充分发挥与莒南县地缘相通、产业相近、人文相亲、资源相融的诸多优势,创新建立临港莒南“两地”人才共同体,推动临港区与莒南县人才工作一体谋划、部署、落实,有力促进人才高效集聚、区域协同发展,构建起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。

按照“一体、两极、多域”的总体布局,临港区与莒南县立足两地工业基础雄厚、在外人才资源富足等优势,建立政策共通、人才共引、平台共建、资源共享的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,统筹人才引进、培养、评价、流动等各个环节,一体部署、同向发力,把人才发展深度融入两地产业布局。充分发挥两地的资源优势,推进重点产业、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、重点人才、重点平台等方面对接合作,优势互补,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。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未来产业培育、技术攻关、人才强企、在外人才挖潜等重点,精准施策,共同发力,力争到2025年,两地成为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中心,最终发展成为集聚力强、辐射面广、创新创业活跃的人才荟萃地及特色产业人才发展带。

对标产业链,构建人才创新“一张网”。围绕两地主导产业链构建“人才链”,绘制出“产业地图”和“人才图谱”。构建“最强外脑”智力圈,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人才聚集区共建3个“人才飞地”和8处驻外人才工作站,聘请10名在外人才为“引才大使”,创新“工作生活在外地,创业贡献在本地”的聚才引智模式。开展人才招引80次,510名专家教授成为两地发展的“智囊团”,4000余名在外人才成为“人才智库”。结合两地钢铁冶金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食品、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优势产业,编制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,发布“揭榜挂帅”榜单,举办产业人才论坛、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活动。建立校地企“三位一体”联合培养模式,通过校企合作办班、校企实习基地、“双师型”人才培养等形式,每年为两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2000余人。

激活创新链,齐聚能贤创大业。依托两地重点产业,打造人才吸引力强和创新资源集聚度高的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,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支撑。打好技术协同攻关“联姻牌”,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和共性技术问题,探索共用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,解决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17个。打造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,引导两地52家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、北京化工大学等113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。两地还聘请蒋兴伟、张新友、万书波、孙琦等“院士级”专家为“科技顾问”,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115万元,新达成“产学研”项目36个,完成科研项目攻关52项,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2项,获批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64项。

服务人才链,人才创业无后顾之忧。围绕集成、优质、高效、开放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建设,打造“双城”人才服务“后勤部”,为引育留用人才提供最好资源、最优服务。“一体化”新政首次推进政策互认,共同构筑“全域惠才”服务圈、“城市暖才”同心圈,围绕创新平台建设、成果转化、数字改造等方面,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激励政策24条,设立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。对两地间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统一颁发“莒南-临港人才卡”,并纳入两地人才管理服务体系。

业由才广,人以产聚。临港莒南“两地”人才“一体化”破除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区域壁垒,呈现出“引进一名人才、带出一个团队、做大一个产业”的“葡萄串”效应,辐射带动起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“强磁场”,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,率先成为全市的高质量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。

“人才临沂”公众号
临沂人才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