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。在火星探测地面应用系统,有这样一群青年科学家,从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开始,他们就坚守在地面台站,负责接收从航天探测器中回传的信号。他们总是第一个看到从宇宙深空传回的信号,也见证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。
今天,介绍一位从月球到火星的守望者——临沂籍在外人才孔德庆。
孔德庆,博士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年研究员,硕士生导师,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。主要从事深空探测大型天线技术、天线组阵等技术的研究。
2003年至今,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。参加了探月工程嫦娥一号、二号、三号、四号的数据接收和VLBI测轨任务,以及首次火星探测任务。先后担任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、主任设计师,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。2015年-2017年,负责完成了北京密云站40米天线的研制,是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数据接收的关键设备。2017年起负责天津武清站70米天线的研制,将于2020年竣工,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全可动天线,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下行数据接收的关键设备。
2019年开始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、EI文章16篇,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2项。2007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“绕月探测工程初样研制建设先进个人”称号,2008年获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“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”称号,2014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防科工局、总装备部和中科院等六部委“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”称号。